济宁市任城区积极探索“信用+”数字普惠金融“整区授信”模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1:08:00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成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济宁市任城区聚焦“金融服务覆盖面窄、信用数据缺失、审批效率不高”等痛点,在省市金融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联合济宁农商银行、济宁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整区授信”模式,通过政银深度合作、数据融合共享、信用体系赋能,构建起“数据赋能金融、信用撬动治理”的普惠金融新生态。自2024年“整村授信”试点启动以来,累计发放专项贷款17亿元,实现3.6万人信用信息共享;2025年升级为“整区授信”后,服务范围覆盖全区465个社区(村)及辖区所有企业,授信规模、贷款余额增速显著提升,为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城乡居民提供了“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走出了一条具有任城特色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构建“三维一体”模式,激活信用金融新动能

任城区通过机制创新,政银协同打破“信息孤岛”,构建信用治理新体系。政策引领,顶层设计明确路径。任城区将“整区授信”纳入全区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印发《济宁市任城区“整区授信”工作实施方案》,由区社会信用中心牵头区金融办、区发改局、区工信局、济宁农商银行、济宁银行等20余个部门及15个镇(街道),明确“数据共享、信用评价、金融授信、风险防控”四大核心任务,压实部门数据共享责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银行主责、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实际工作中,明确规定税务、市场监管、司法、应急、环保等40余个部门需在要求时限内完成数据接口对接,政府督查室定期督导,从制度层面破除数据共享壁垒。数据贯通,全维整合构建信用画像。依托区社会信用平台,打通政务数据“最后一公里”,归集社保、税务、市场监管、司法判决、合同履约等120余项政务数据,累计1000类信用指标,融合银行征信、社保缴纳、水电缴费等市场化数据,为全区83万居民和21万家企业建立“一户一档案、一企一画像”的动态信用档案。针对居民,重点采集户籍、志愿服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针对企业,整合工商注册、纳税等级、行政处罚等数据,形成覆盖“社会信用+金融征信”双维度的信用评价体系。闭环激励,信用积分撬动多方参与。设计“信用评价—金融授信—行为反馈”良性循环机制,将信用积分与贷款额度、利率优惠、政策扶持直接挂钩。居民信用积分每增加10分,可享受额度上升1万元、最高30万元信用贷款;企业社会信用等级为AAA级的,可获得最高50万元“免抵押、免担保”备用金额度。同时,将金融授信结果反向应用于社会治理,对信用良好的居民优先推荐参与“文明家庭”“诚信商户”评选,对信用违约主体实施联合惩戒,限制其申请政策补贴、入驻商圈等。

任城区通过技术创新,搭建安全共享平台,筑牢数据赋能“防护墙”。信用信息数据实现“可用不可见”。投入500万元建设“任城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信用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金融机构仅能通过智能合约获取经脱敏处理的信用评价结果,无法查看原始数据,确保居民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安全。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完成数据查询18万次,数据安全事件零发生。智能模型提升授信效率。任城区社会信用中心联合济宁农商银行、济宁银行等建设“任城区整区授信大数据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平台建设,构建包含10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30个否决指标的信用评价模型,自动完成“数据采集—风险评估—额度测算—利率定价”全流程,将传统人工审批的3-5个工作日压缩至最快2小时。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设置“强村贷”“农耕贷”“助养贷”等特色指标;针对小微企业,增加“知识产权数量”“专利转化收益”等科创属性权重,实现“精准画像、智能授信”。

任城区通过服务创新,精准滴灌实体,打造普惠金融“任城样本”。产品矩阵满足多元需求。在“整村授信”12项特色产品基础上,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新增“创业担保贷”“乡村好青年贷”“知识产权质押贷”“专精特新贷”等4类产品,形成覆盖16种场景的“信用+”产品体系。例如,针对返乡创业青年推出“乡村好青年贷”,凭各级团委组织评选的乡村创业就业青年典型证书和信用积分可申请最高30万元贷款,年限最高5年;针对中小微企业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以其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登记用于提升额度,推动企业用于专利项目产业化、技改和升级。服务网络延伸基层触角。组建由镇街金融挂职副镇长、社区网格员、村“两委”成员、银行客户经理组成的1000余人授信工作队伍,开展“进社区、进乡村、进园区、进商圈”四进活动,通过“白名单预授信+现场集中签约”模式,实现金融服务“上门办、现场办”。在34个试点村居设立“信用金融服务站”,配备自助终端设备,提供信用查询、贷款申请、还款提醒等“一站式”服务,解决农村地区金融网点不足问题。风险防控构建安全屏障。建立“制度引导、银行主责、信用参与”的风险防控机制,各镇(街道)全面建立由村(社区)“两委”成员、红白理事会会长、银行工作人员等组成的5-7人整村授信评议小组,开展民主集中评议。剔除违法违纪、扰乱社会治安、“黄赌毒”等“限劣”人员,其余全部纳入线下村(社区)居民普惠小额贷款评议范围;对获得道德模范、乡村好青年等荣誉称号达到一定积分的“升优”个人,任城区重点企业、瞪羚企业,以及获得国家、省市荣誉的企业商户给予贷款提额和利率优惠。通过这些措施,任城区成功实现了金融服务的精准滴灌,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的同时构筑了坚固的金融安全屏障。

数据驱动全域普惠,信用赋能高质量发展

任城区普惠金融实现“三个突破”,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地域突破,从“试点村居”到“全域覆盖”。“整区授信”模式将2024年“整村授信”覆盖的43个行政村扩展至全区465个村(社区)及辖区所有企业,实现城乡服务“无死角”。截至2025年4月,全区居民信用建档率达95%,企业建档率达85%,涉农贷款金额、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实现稳步增长,彻底改变了“金融资源向城区集中、向规模企业集中”的传统格局。群体突破,从“少数群体”到“精准滴灌”。聚焦“三农”、小微企业、重点企业、商户、居民等重点群体,推出差异化授信方案。为83万余名居民完成信用建档,其中农村居民占比43%,发放农户贷款1.2亿元,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657家,带动2000余人就业;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6亿元,解决其“首贷难”问题。效率突破,从“层层审批”到“秒级响应”。通过数据共享和智能审批,贷款审批时间从平均3天缩短至1天以内,最快可实现“线上申请、实时放款”。2025年以来,线上贷款占比达70%,手机银行端申请量增长135%,“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例如,城区某个体工商户通过“信e贷”“慧济生活”等APP提交申请,系统自动匹配信用积分和经营数据,30分钟内即获得最高50万元贷款,解决了进货资金短缺问题。

任城区信用体系释放“乘数效应”,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信用评价成为资源配置“新标尺”。将信用积分嵌入金融授信、政策扶持、公共服务等50余个领域,形成“守信者处处受益”的联动机制。例如,A级纳税人可获得100分信用加分,在申请创业补贴时优先审核;信用良好的居民在办理社保、公积金等业务时享受“绿色通道”服务。政银合作构建治理“共同体”。通过“整区授信”,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从“单向数据提供”转变为“深度业务协同”,形成“数据共享—风险共防—成果共用”的合作模式。金融机构基于信用数据优化产品设计,政府部门根据金融反馈完善信用体系,实现治理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工作推进中,市场监管部门通过银行反馈的企业贷款违约信息,加强对失信企业的监管;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根据授信数据分布,精准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形成“政府搭台、银行唱戏、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诚信意识培育社会“新风尚”。通过信用积分与金融优惠挂钩,引导居民和企业主动维护信用记录,社会诚信水平显著提升。在基层治理中,群众参与“信用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高涨,主动提供信用信息、参与诚信承诺的居民达12万人次,形成“人人重信用、事事讲诚信”的社会氛围。

任城区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金融精准滴灌农业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型。金融支持下的农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2000余家,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以上,乡村经济焕发新活力。小微企业焕发“新活力”。“信用+金融”破解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试点期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1.5个百分点,新增市场主体1.2万户,注册资本金增长20%。2024年,扎实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6亿元、全市第一。科技创新迎来“新突破”。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试点期间,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企业27家,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海纳科技获评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晨星工厂6家,入选国家产品主数据标准试点。获评省工业强县、全市唯一。

把握“四个关键”,打造可复制的任城普惠金融范式

任城区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破解“协同难题”。任城区的实践表明,推动“信用+金融”融合需要强化政府统筹协调,通过政策文件明确部门责任、数据共享规则和实施路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基层实际创新产品和服务,将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

任城区坚持数据整合与安全保护相统一,破解“信息难题”。数据是普惠金融的核心资源,但必须守住安全底线。任城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在保护隐私和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政务数据与金融数据深度融合。通过加密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为数据共享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任城区坚持信用评价与场景应用相融合,破解“效率难题”。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应用。任城区围绕民生、产业、政务等领域拓展信用应用场景,让信用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要素,将信用积分嵌入金融授信、社会治理等多个场景,形成“信用有价、守信受益”的激励机制,提升社会整体信用水平。

任城区坚持风险防控与普惠发展相平衡,破解“可持续难题”。普惠金融既要“扩面”,也要“防险”。任城区建立政府、银行、信用等多方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通过等级分类、风险防控等手段,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构建了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确保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济宁市任城区“整区授信”模式的探索,是破解县域普惠金融难题的一次成功实践,印证了“信用赋能金融、金融助力发展”的可行性。通过政银深度合作、数据融合创新、场景多元应用,不仅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更构建了“信用治理+经济发展”的良性生态。未来,任城区将持续深化“信用+”数字普惠金融模式,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为全国县域信用体系建设和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更多“任城经验”,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

相关文章:

济宁市任城区积极探索“信用+”数字普惠金融“整区授信”模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04-24

坚持开门教育,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04-24

济南市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打造全国数据产业创新高地04-23

产业生态让创新更美好——深圳“机器人谷”观察04-23

国企向新力丨传统药企如何破局?新华制药徐文辉谈新质生产力培育04-23

3 keys to Guangdong's employment under 'Millions of Talents' initiative04-22

特斯拉大消息!多款车型推出限时优惠措施,这款车型首次5年0息04-22

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中汽协发布倡议书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