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医探|限时进食法走红,真能“吃走”脂肪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0:52:00    

近年来,“轻断食”“间歇性禁食”等饮食概念热度居高不下。而近期,“下午5点后至第二天早上7点前不吃东西可有效缓解脂肪肝”的说法在各大平台广泛流传。这种限时进食法究竟有无科学依据?为此,开屏新闻记者采访了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严晓会主任医师,为大家揭开真相。

严晓会指出,限时进食对缓解脂肪肝确实具有一定效果。从生理机制来看,夜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缓,消化功能降低,若进食过多,热量难以消耗,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而在下午5点后至次日早上7点前不进食,相当于延长了机体的空腹时间,促使肝脏利用储存的脂肪供能,有助于减少肝脏内的脂肪沉积。同时,规律的限时进食能调节生物钟,优化激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这些都对脂肪肝的缓解有积极作用。

长期坚持是关键,综合干预更有效

然而,严晓会强调,这种方法的效果必须建立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之上。偶尔一两次限时进食,难以对脂肪肝产生明显改善。而且,仅靠限时进食远远不够,想要真正有效缓解脂肪肝,还需遵循科学、综合的干预方式。

“‘管住嘴,迈开腿,戒酒’才是对抗脂肪肝的核心策略。”严晓会向记者介绍,“管住嘴”并非单纯地节食,而是要控制总热量摄入,调整饮食结构。“迈开腿”则要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搭配适量的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加速脂肪分解。而酒精是肝脏的“大敌”,饮酒会直接损害肝细胞,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使脂肪肝问题雪上加霜,因此必须坚决戒酒。

脂肪肝形成原因复杂,多因素共同作用

严晓会介绍,脂肪肝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超出肝脏的代谢能力,多余的脂肪便会在肝细胞内沉积,引发脂肪肝。此外,过度节食或长期营养不良,会使身体缺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也可能诱发脂肪肝。

缺乏运动:现代人生活方式趋于静态,长期久坐、运动量不足,会使身体代谢减缓,脂肪消耗减少。肌肉量不足也会影响基础代谢率,导致脂肪更容易在肝脏等部位堆积,增加脂肪肝的发病风险。

肥胖: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含量普遍超标,大量脂肪细胞会释放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运输到肝脏进行代谢。当肝脏处理脂肪的能力跟不上脂肪酸的输入速度时,就会形成脂肪肝。

酒精滥用: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长期大量饮酒会损害肝细胞功能,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导致脂肪在肝脏内沉积。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药物性脂肪肝。

警惕脂肪肝危害,科学守护肝脏健康

严晓会表示,脂肪肝作为常见的肝脏疾病,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癌。因此,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监测肝功能也必不可少。

总之,下午5点后至第二天早上7点前不吃东西对缓解脂肪肝有一定帮助,但不能将其视为“万能钥匙”。只有将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严格戒酒等措施相结合,并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告别脂肪肝,守护肝脏健康。

开屏新闻记者 陶彦然

一审 朱婉琪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相关文章:

开屏医探|限时进食法走红,真能“吃走”脂肪肝?04-24

每天坚持跳绳,一个月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04-18

当生命急需“肝”预,如何携手完成“生命的接力”?04-15

新知|18岁脑发育成熟?未必04-14

你敢信张馨予体脂肪32%吗?04-13

泰国宋干节假期首日 27人死于交通事故04-12

​减油减盐 健康生活|摆脱肥胖,开启健康生活04-11

“相当于无人驾驶”“等提醒再扶方向盘”,汽车销售如何介绍智驾?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