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2400年,世界听见中国声音!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20:06: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7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其《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至此,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记者从国家档案局了解到,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是以编钟上的铭文作为文献档案申报的,申报单位为湖北省博物馆和随州市擂鼓墩文物保护中心。

(摄于2025年4月17日 湖北省博物馆 游客正在观赏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全套65件,共刻有铭文3755字,除少量为记事外,绝大多数是与音乐相关的编号、标音及乐律学理论,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中国先秦官方乐律文献。它所记录的28个律名,有三分之二在典籍中失传,世界上没有同期类似音乐文献传世。编钟研究专家、 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李幼平教授引用了学界的评价,“这证实,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十二平均律的概念,击破了‘十二律’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说法,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除“唯一性”外,“完整性”和“真实性”也是曾侯乙编钟得以成功入选的突出特点。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距今约24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铜编钟,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作为真实可见的乐器,它至今仍然可以演奏,且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之所以能“一钟双音”,在于它的“合瓦”形状,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且不会互相干扰。不过,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已经失传,直到1990年,随州市博物馆馆员项绍清成功仿制出演奏类编钟。

现代科技让古老的编钟“活”起来。截至目前,一比一按照原件模型青铜浇筑制作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已有7件,主要用于各大重要场合的展示、演奏,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多次接待外国政要;全世界已有近10亿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领略了曾侯乙编钟跨越千年的视听魅力;以编钟为载体的新潮文创,“圈粉”了一大批青少年观众。

“曾侯乙编钟出土40多年来,人们更多地是从体量、数量、工艺、声音等直觉角度赞美它。此次入围《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是从档案文献的角度,聚焦这份珍贵遗产的内涵——复杂的音乐数理关系和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人类的智慧之光,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曾参与曾侯乙墓发掘工作的文博专家冯光生说。


记者:杨岚 柳芳 赵黎黎 雷少军

视频: 张雄飞 王磊 陈力 尹哲 周科屹

编审: 徐瑗 洪燕

编辑:冉傲

通讯员:赵文 吴华

相关文章:

泰国商业部长会见吴志武公使 推动水果季榴莲顺利对华出口04-19

太拼了,重庆把自己卷成了“中国微耕机之都”04-19

中国船东协会:强烈要求美方停止基于政治偏见的调查和行动,撤销一切歧视性措施04-19

体育头图|乒乓球世界杯:孙颖莎晋级女单四强04-18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南京:这题我会,速来考古!04-18

全国地方新闻联播2025(4.12-4.11)04-18

北京市第三批援瓦医疗队开展联合义诊活动04-18

每天坚持跳绳,一个月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