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商业新研社
“掉队的快手,正在努力奔向AI的接力棒。”这是最近跟业内交流后的一个共识。
今年来,快手明显加快了在AI方面的对外表达。最为典型的是今年的首次财报会上,快手董事长兼CEO程一笑在简单介绍完财务数据后就直接谈起可灵AI,而当晚几乎所有分析师的提问也都围绕着可灵AI进行,涉及快手AI的战略、AI商业化以及未来规划等问题。但资本市场反应平平,从财报发布当日至4月14日,快手股价一路下跌了11.4%。
于快手来说,广告业务稳健增长但天花板明显,电商模式跑通但增速放缓,并且用户增长也遇到瓶颈,急需新的故事加持;于短视频行业来看,快手正遭遇抖音和视频号的双重挤压,后两者背靠大树,在商业化、资源以及技术上优势明显;于整个科技大盘来看,在年初DeepSeek的刺激下,阿里、腾讯等大厂的AI棋局,已经演变成了技术、产品、应用、营销以及生态的全方位发展,快手可灵AI的自留地能否突围,真正找到AI时代属于自己的座次,仍然是个未知数。
1、基本盘放缓,快手需要新故事
快手的营收结构,主要包括线上营销服务、直播以及其它服务这三大块,其中线上营销服务在总收入中占据着近六成的比例。
财报显示,快手2024年线上营销服务收入达到724亿元,同比增长20.1%,这个增速和腾讯相当,但是低于美团、B站以及拼多多,同时也不及2024年互联网广告同比增长24.0%的大盘。直播方面,快手2024年的收入同比下降5.1%至371亿元。其它服务主要包括电商业务,2024年同比增长23.4%至174亿元。
虽然电商在收入上增速最高,但是GMV的表现欠佳。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至2024年,快手电商的GMV分别为6800亿元、9012亿元、1.18万亿元和1.39万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78%、32%、31%和17.32%,增幅呈逐渐放缓趋势。摩根大通也指出,快手直播电商增速可能结构性放缓,预计2025年GMV增速降至11%。
在用户增长方面,快手似乎也遇到瓶颈期。财报显示,2024年Q4快手的DAU和MAU分别为4.01亿、7.36亿,同比增长4.8%、5.0%,但是DAU却出现了环比下滑1.7%。
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3.8%,增长率较2023年同期下降了1.3%,是唯一出现负增长的互联网应用。从快手此次数据以及整个大盘来看,短视频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爆发式增长后,市场规模增速放缓已成大概率事件,开始走入下半场的存量竞争。
而在存量竞争的市场,快手如今正面临抖音和视频号的双重挤压,并且后两者都在加速商业化。比如广告方面,抖音广告收入绝对优势,视频号依托微信生态(朋友圈广告联动)潜力大,广告加载率不足3%,相比抖快还有更多空间;电商方面,抖音电商GMV以3.43万亿处于领先,视频号则借微信支付和私域潜力(如小程序复购、微信小店等)快速追赶,全力发展视频号直播电商。
面对这种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快手在此次财报发布后,大谈特谈自身AI方面的进展以及对全业务的赋能。这也说明短视频行业竞争的焦点,也已经从早期的流量争夺转向生态能力、技术壁垒和商业化效率等全维度比拼。
2、视频大模型的攻守道
今年初,随着DeepSeek横空出世所带来的又一轮全球科技热潮,国内大厂们坚定并加速发展AI,迎来了一波戴维斯双击。
这对快手来说同样也不例外,在最新财报电话会上,各大分析师基本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聚焦在快手AI的表现以及未来设想上。而快手也回应称,正积极构建技术、场景、商业的正循环体系,重点围绕内容理解应用、推荐大模型、视频生成大模型三大方向持续发力,不断寻求技术突破。
比如在内容生态与商业生态的应用方面。借助AI大模型,快手算法可以精准理解短视频、直播及评论等生态内容,并深度把握用户兴趣。通过为内容精准打标,并将这些标签运用到推荐、搜索、广告等场景,不仅快手的用户时长和活跃度有效提升,快手线上营销服务的推荐转化效果也持续优化。
而在视频生成大模型领域,快手旗下的可灵AI已经成为全球AI内容创作者和艺术家们的主流视频创作工具。去年三季度末可灵AI推出1.6版本,在语义遵循、画面美感及动态质量上均有显著提升,尤其在“图生视频”场景下,内部评测显示其综合效果较1.5版本提升近200%。
与此同时,可灵AI也打造了“C端订阅+B端API服务+定制化场景解决方案”的多元变现模式,为国内和海外的用户提供了相应的专属功能服务。自去年四季度开始商业化变现尝试开始,可灵AI月度营收规模环比快速增长,截至今年2月累计营业收入已超1亿元。
程一笑称,对于快手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依托AI对现有业务进行升级,迅速形成研发投入和收益的正循环,这样才能让快手AI真正具有穿越市场周期的能力。同时,通过良性机制护航大模型团队在技术创新上的不断突破,保持大模型技术的领先优势。而长期来看,我们希望通过可灵AI的赋能,在改造、升级现有业务的同时,创造“AI视频生成内容”的新赛道,进一步升级快手作为短视频生产和消费社区平台的领先地位。
3、快手AI的三大挑战
借助AI重新构建商业化体系,带动业绩增长并赢得资本市场对其的关注,这是快手全面押注AI的重要原因,但也面临“两难”的问题。
其一、快手在技术储备和投入上还比较弱,尚没有建立足够的竞争力。
财报显示,快手2024年研发投入为122亿元,较去年同比下降1.1%。这样的投入规模,较腾讯、字节相差较大。比如2024年,腾讯研发投入为707亿元,字节跳动AI方面的资本开支达到了800亿元。
在未来投入上,快手没有给出明确的数据,仅称今年AI相关的资本支出较2024年会持续增长,用于算力采购、增加可灵的推算能力等。阿里和腾讯则明确聚焦在AI领域,两者2025年的资本开支均有望超千亿元。据浙商证券研报,2025年字节跳动资本开支有望达到1600亿元,旨在打造自主可控的大规模数据中心集群,其中约900亿元将用于AI算力的采购,700亿元用于IDC基建以及网络设备如光模块、交换机。
与此同时,全球科技企业在视频大模型领域展开激烈角逐,可灵AI的竞争力能否杀出重围也是未知。比如国外有OpenAI的Sora、谷歌的Veo2以及Stability AI、Luma、Runway、Haiper等,国内有字节跳动的即梦AI、通义的万相、MiniMax的海螺AI、智谱的清影以及生数科技的Vidu等,每个产品都有独特的优势,并且都在加速商用和进行营销推广。
目前来看,DeepSeek、阿里与字节暂时处于行业前三的位置,快手可灵虽然在视频生成领域有一定的差异化优势,但市场容量的确有限,包括腾讯元宝等都是非常强劲的竞争对手。
其二、商业化的压力,短期内难以看到AI对收入的拉动,还可能遭遇双杀。
2023年Q1,快手宣布首次实现上市以来集团层面整体盈利,让外界看到其总算迈过了第一道坎。但随着传统业务收入以及用户规模的放缓,快手也急需新故事,所以发力本地生活、招聘、短剧等其它新业务,开始做更多的流量变现,但这些都还处于探索中,如今搭上AI这条大船也成为必然选择。
但押注AI也并非易事,一方面是快手刚盈利不久,而AI研发成本高,钱还没捂热就又投出去了,会让公司盈利承压;另一方面,作为核心AI产品的可灵,对于公司整体业绩的拉动可说是微乎其微,可灵1亿元的收入相比年营收规模显然不够看。
随着大模型多模态能力的提升,文本到视频的生成也在迅速发展。而AI视频产品要实现商业化,既需要持续提升应用范围,比如从短视频向长视频渗透,从部分环节向全流程渗透等,同时也需要提质增效、降低成本,实现对外生态的破圈,而不仅仅是在体系内循环。当然,未来不排除会再出现一个视频版的DeepSeek,颠覆整个格局。
资本市场上,可灵发布至今年3月26日,快手股价仅上涨3.3%。而这期间,还受益于DeepSeek与人形机器人双主线所催生的“科技牛”,带动今年中国科技股的“信心重估”。截至4月14日港股收盘,快手报收50.2港元/股,又跌回到半年前的水平。
对快手来说,AI是大厂的标配,也是让自己不掉队的体现,但要真正做好却需要做大的投入,如果最终没有足够的产出,那么AI投入反而会拖累业绩,资本市场也会失去耐心,造成双杀的局面。
其三、用户习惯的限制,AI的大规模使用会破坏快手原有的社区调性。
和众多互联网社区相比,快手的竞争力建立在“真实、信任、强关系”这种老铁的社区氛围上,是一种人情社会的线上化。这正如程一笑所说的“快手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普通人展现自我、分享生活的社区”,以展现真实、多样的生活。
但如果AI的大量使用,可能会消解这种“真实”的社区根基,比如AI可能会制造一些反映农村生活视频的“伪草根”,破坏用户对“真实记录”的信任,而且AI生成的内容,也难以建立真实人格,导致这种“半熟人关系链”的稀释。另外,AI虽然可以提升内容产出的效率,但是这种批量生产的套路化内容(如重复的土味剧情),也会冲淡快手独特的“粗粝感”,产生同质化。
对当下的快手来说,传统业务仍然能够让其保持一段时间的增长,还未到最危急的时刻,但也需要突破自身瓶颈,去获取新的增长动力。凭借可灵AI,快手获得了视频大模型的先发优势,而这种优势,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同行赶上甚至超越,要真正抓住AI的机遇,快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文章:
博迁新材:2024年净利润8747.59万元 同比扭亏04-19
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6万亿元04-18
如何使用腾讯软件管家?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