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给家人写信、寄信,这首唐诗刻画得生动又到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8 08:31:31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唐代中后期诗人,唐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十五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历任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和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交游甚密,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内容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其诗风格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

01

自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以来,随着电脑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可谓巨大的根本性改变,那就是纸质书信已经逐渐被电话、聊天软件(包括文字、语音和视频等)诸多现代科技方式所取代。

常清君至今依然还记得自己在上世纪就读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之外,每天的其他业余时间,大多用在了写信给分布在全国各地就读大学的中小学老同学们,然后就期盼着收到回信,并回到寝室里拆开来慢慢读信。至今家里还保存着不少这些手写体的原始信件。

好了,言归正传,常清君下面就来解读点评张籍这首《秋思》:


秋 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诗歌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描写诗人在秋天里的思乡情感。

前两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洛阳城里面又开始刮起阵阵秋风了(意即又到了秋季了),身在外地的自己,打算给家人写一封书信,此时此刻感觉思绪万千,不知如何下笔。

02

本来,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出门在外的人,都可能会产生对家人的思念怀想之情。但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曲中,描写秋天思乡怀人情感的作品就占了相当比例,其中最为经典出名的,就是元代马致远的那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又是为何呢?

在常清君看来,人是感情最为复杂丰富的高等动物,而古代那些文人墨客又是最为多愁善感的一个群体,所谓触景生情、睹物伤怀,在花草树木飘零凋落、阵阵秋风瑟瑟吹来的秋季里,则更容易让那些游子们产生叶落归根的思绪。

03

诗歌最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先要弄清楚其中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否则会产生误会、歧义,也无法解读。这里的“行人”不是在路上行走之人,而是特指的古代送信的邮差;这里的“开封”也不是地名,而是指把已经封好准备寄出去的信件又重新拆开。

这两诗句的意思是说:好不容易把信写好交给邮差,因为担心写得太过匆忙,而把该说的事情都忘了说到,于是在送信的邮差即将出发前,又再次拆开信封来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关于这一点,身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可能感受并不太深,比如平时打个手机、发条消息,如果忘了什么,可以立即再拨打一次、再发送一次就行了,在古代可没这么轻松,一旦把信写完封好交给邮差,人家快马加鞭一溜烟早就跑得没影了。

古代官方用于送信的马匹,一般都会选择奔跑速度和耐力较强的良马,而且驿站还备有其他马匹随时替换,所谓“换马不换人”,而且送往某个地方的信件的次数也是有定数的,不可能单独为了某封私人信件而长途跑一趟。

所以,如果这次写信的时候没想好,下一次又不知要等多久了。


诗人通过寥寥二十多个字,就把古人如何写信、封信、寄信,如何又在封好信封后,再次拆信、读信,又再次封信、寄信的神态、动作、心情等刻画得生动实在,令人读之动容。



常清君云:家书下笔话千语,游子思乡意万重。

相关文章:

全文浏览重生换嫁小叔后,未婚夫后悔万分:(顾斯年江彦婷肆月)_重生换嫁小叔后,未婚夫后悔万分:(顾斯年江彦婷肆月)全文结局04-25

言菱的小说爱人为博金丝雀一笑,赐我999根银针入骨:言菱谢衡全文在线阅读04-25

最新章节余温散尽时:完结(许思梨沈辞越)_余温散尽时:完结许思梨沈辞越最新章节04-25

戚南枝霍涧山:霜天空巷旧人归结局+番外精编之作完整章节列表_笔趣阁04-25

投资者对她领导力高度认可?董明珠开启第五任期04-25

梅佳琪宋文清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梅佳琪宋文清最新章节04-25

新娘变僵尸小说全集 (李大福翠花)无弹窗广告阅读04-25

今日开园!苏州这里5万株玫瑰等你打卡04-25